貧瘠 土地不肥沃:開(kāi)發(fā)貧瘠的山區(qū)。
1.未加種植。
2.不生植物。指荒瘠。
3.毛色不純。
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
在與他們小屋鄰接的一圈不毛之地上,所獲收成十分可憐
(1).未加種植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凡宅不毛者有里布,凡田不耕者出屋粟。” 鄭玄 注引 鄭司農(nóng) 云:“宅不毛者,謂不樹(shù)桑麻也。”
(2).不生植物。指荒瘠。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如矜此喪人,錫之不毛之地,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,請(qǐng)唯君王之命。” 何休 注:“堯埆不生五穀曰不毛。” 三國(guó) 蜀 諸葛亮 《前出師表》:“故五月渡 瀘 ,深入不毛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收鹽》詩(shī):“海中諸島古不毛,島夷為生今獨(dú)勞。” 秦牧 《土地》:“沙漠開(kāi)始出現(xiàn)了綠洲,不毛之地長(zhǎng)出了莊稼。”
(3).毛色不純。《公羊傳·文公十三年》:“ 魯 祭 周公 ,何以為牲? 周公 用白牡, 魯公 用騂犅,群公不毛。” 何休 注:“不毛,不純色。” 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郊事對(duì)》:“ 周 天子用騂犅,群公不毛。 周公 ,諸公也,何以得用純牲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