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院 古代教育機構。始于唐代。原為修書、校書、藏書之所,后才用于講學。一般在蒙學之上,有的是本地、本省的最高學府。提倡自由講學,采用個別鉆研、相互問答、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。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,也有專攻武學、醫學者。清末廢科舉,書院改為學校。
學堂 1.學校的舊稱。 2.命相家術語,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。 3.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。
學校 有計劃、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。起源于奴隸社會。中國古代的學校稱為庠、序、學、校。在開始產生時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,而兼為習射、養老的場所。以后的學校一般稱為學。1902年《欽定學堂章程》中稱為學堂,1912年的學制中改稱為學校。
學塾 1.私塾。
黌舍 1.校舍。亦借指學校。
學宮 1.學校。 2.舊指各府縣的孔廟。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。
中國舊時私人開辦的學校。有塾師自辦的學館,有地主、商人辦的家塾,還有義塾。一般只有一個教師,采用個別教學方法,主要為識字教育,教材、學習年限、學生年齡都沒有統一規定。
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,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?!?span id="fpv1p7rbbb" class="shu">《回憶我的母親》
指 中國 舊時家庭、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機構,為私學之一種。 鄒魯 《辛亥革命·河南舉義》:“ 新蔡縣 又特設一祕密機關于 劉芬佛 私塾。” 吳晗 《朱元璋傳》第五章一:“此外,也還有地主們私人創辦和貧困知識分子賴以維持生活的私塾。” 陶行知 《平民教育概論》:“大一點鄉村里總有私塾,可以勸導私塾先生采用‘千字文’課?!?br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