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 ①平原;原野:晉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 ②地區名。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;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、下游地區,或指整個黃河流域。
中國 ①古時“中國”含義不一。或指京師為“中國”。《詩·大雅·民勞》:“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。”毛傳:“中國,京師也”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夫而后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” 裴駟集解:“劉熙曰:‘帝王所都為中,故曰中國。”或指華夏族,漢族地區為中國(以其在四夷之中)。《詩·小雅·六月序》:“《小雅》盡廢,則四夷交侵,中國微矣。”又《禮記·中庸》:“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。”而華夏族,漢族多建都于黃河南,北,因稱其地為“中國”,與“中土”,“中原”,“中州”,“中夏”,“中華”含義相同。初時本指河南省極其附近地區,后來華夏族,漢族活動范圍擴大,黃河中下游一帶,也被稱為“中國”。《晉書·宣帝紀》:“孟達于是連吳固蜀,潛圖中國。”(“中國”指立國于黃河中下游的魏國),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,包括不屬于黃河流域的地方, 也全部稱為“中國”。《史書·天官書》:“其后秦遂以兵滅六國,并中國。”19世紀中葉以來,“中國”始專指我國家全部領土,不作他用。 ②“中華人民共和國”的簡稱。 ③中國(Madhya-desa)。古地名。即恒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,佛教徒譯稱“中國”。見《法顯傳》。
我國的古稱。
[Hua Xia;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] 中國的古稱;古代漢族的自稱
原指我國中原地區,后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,遂又為我國的古稱。《書·武成》:“華夏蠻貊,罔不率俾。”《三國志·蜀志·關羽傳》:“ 羽 威震華夏,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鋭。” 明 葉盛 《水東日記·喜信和勇》:“佛本夷人,固宜神。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,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。” 郁達夫 《滿江紅·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》詞:“三百年來,我華夏威風欠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