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動 ①(感情)因受刺激而沖動:情緒~。 ②使感情沖動:~人心。 ③激蕩。
傳播 ①散布開去:傳播技藝|借助現代化通訊設備,信息得以及時地廣泛地傳播。 ②人與人或群體之間借助于語言和非語言符號,直接或間接地傳遞信息、情報、意見、感情等的過程。是與人類同時產生的社會現象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,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傳播工具和方式。
鼓勵 激發;勉勵:車間主任~大家努力完成增產指標丨大家的贊揚給了他很大的~。
煽動 1.煽惑,鼓動。 2.流動;掀動。
傳揚 1.傳播,宣揚。
宣揚 1.廣泛傳布;傳揚。 2.謂張揚于外。 3.對眾講解﹑說明。 4.高聲念誦。
促進 1.促使前進。 2.推進;加快。
鼓動 ①扇動:小鳥~翅膀。 ②用語言、文字等激發人們的情緒,使他們行動起來:宣傳~丨經他一~,不少人都去學習氣功了。
鼓舞 ①使振作起來,增強信心或勇氣:~人心丨~士氣。 ②興奮;振作:令人~丨歡欣~。
宣稱 1.公開表示。
提倡 提議,倡導,希望大家去做:提倡自強不息。
推動 1.向前用力使物體前進或搖動。 2.指使工作展開。 3.搖撼;動搖。
宣傳 ①告訴傳達:宣傳軍事,指授諸將。 ②向群眾說明講解:宣傳黨的政策|宣傳隊員。
①宣傳提倡:~革命。
②吹噓:~自己如何如何。
(1) [advocate;proclaim far and wide]∶宣揚,使眾人知道
鼓吹六經
(2) [preach;play up]∶吹噓
鼓吹種族優劣論
(1).即鼓吹樂。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曲。亦即《樂府詩集》中的鼓吹曲。用鼓、鉦、簫、笳等樂器合奏。源于我國古代民族 北狄 。 漢 初邊軍用之,以壯聲威,后漸用于朝廷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音樂》:“短簫鐃歌,軍樂也。 黃帝 使 岐伯 所作也。所以建武揚德,風勸戰士也。《周禮》所謂王大捷,則令凱樂,軍大獻,則令凱歌者也。 漢 樂有《黃門鼓吹》,天子所以宴樂羣臣。短簫鐃歌,鼓吹一章耳,亦以賜有功諸侯。” 南朝 梁 沉約 《梁鼓吹曲十二首》詩序:“鼓吹, 宋 齊 并用 漢 曲,又 克庭 用十六曲, 梁祖 乃去四曲,合日時也。更制新歌以述功德。” 宋 姜夔 《圣宋鐃歌鼓吹曲十四首》詩序:“臣聞鐃歌者, 漢 樂也。殿前謂之鼓吹,軍中謂之騎吹。” 明 楊慎 《升庵詩話·方澤杜常》:“觀者不知其誤,何耶?《鼓吹》之選,皆晚 唐 之最下者。”參閱《宋書·樂志一》。
(2).演奏樂曲。《東觀漢記·段熲傳》:“ 熲 乘輕車,介士鼓吹。” 唐 沉亞之 《湘中怨解》:“有彈弦鼓吹者,皆神仙娥眉。” 清 李漁 《奈何天·助邊》:“內鼓吹開門介。”
(3).演奏樂曲的樂隊。《后漢書·楊震傳》:“及葬,又使侍御史持節送喪,蘭臺令史十人,發羽林騎輕車介士,前后部鼓吹,又勑驃騎將軍官屬司空法駕,送至舊塋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論董淑妃謚議策禮札子》:“鹵簿本以賞軍功,未嘗施於婦人。唯 唐 平陽公主 有舉兵佐 高祖 定天下之功,方給鼓吹。” 清 潘榮陛 《帝京歲時紀勝·進春》:“立春日,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。京師除各署鞭春外,以綵繪按圖經製芒神土牛,舁以綵亭,導以儀仗鼓吹。”
(4).鼓吹聲;樂曲聲。 唐 李山甫 《陪鄭先輩華山羅谷訪張隱者》詩:“谷風聞鼓吹,苔石見文章。” 清 孫枝蔚 《水嘆》詩之四:“前有達官坐巨艑,鼓吹能使兩耳聾。”
(5).比喻蛙鳴聲。 唐 楊收 《詠蛙》:“兔邊分玉樹,龍底耀銅儀。會當同鼓吹,不復問官私。” 元 張可久 《滿庭芳·山居》曲:“塵埃野馬,風波海鷗,鼓吹池蛙。”
(6).謂闡發意義,引申為羽翼,輔佐者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 孫興公 云:‘《三都》、《二京》,五經鼓吹。’” 劉孝標 注:“言此五賦是經典之羽翼。” 前蜀 韋莊 《<又玄集>序》:“此蓋詩中鼓吹,名下笙簧。” 明 吳承恩 《賀總制梅林胡公奏捷障詞》:“恭惟臺下,政-府羽儀,儒林鼓吹,巖廊柱石,宇廟津梁。”
(1).宣揚;宣傳。 唐 杜甫 《進<雕賦>表》:“則臣之述作,雖不足以鼓吹六經,至於沉鬱頓挫,隨時敏捷,而 揚雄 、 枚皋 之流,庶可跂及也。” 清 張岱 《陶庵夢憶·朱楚生》:“班中腳色,足以鼓吹 楚生 者,方留之,故班次愈妙。” 朱自清 《民眾文學的討論》:“鼓吹固然要緊,實行更為要緊;空言鼓吹,盡管起勁,又有何用!”
(2).吹噓;吹捧。 明 王世貞 《<藝苑卮言>序》:“后得 于鱗 所與 殿卿 書云:‘ 姑蘇 梁生 出《巵言》以示,大較俊語辨博,未敢大盡。英雄欺人,所評當代諸家,語如鼓吹,堪以捧腹矣。’” 章炳麟 《<革命軍>序》:“卒其行事,乃相繆戾如彼!材者張其角牙以覆宗國,其次即以身家殉 滿洲 ,樂文采者,則相與鼓吹之。” 陳毅 《魯南大捷》詩:“快速部隊走如飛, 印 緬 歸來自鼓吹。”
(3).引申為捧場,慫恿。 孫芋 《婦女代表》:“沒有你們這幫姑娘們老鼓吹,你嫂子當代表也不能這樣心盛。”